html模版上海開埠之初,地價有多高
台中二手冰櫃回收

1930年代是舊上海的黃金時代,根據公共租界工部局地政處的估價,上海外灘的地價是最高的,每畝30萬兩銀子,但有價無市,因為沒人肯賣出來。與此同時,虹口、楊樹浦地區的地價大約僅僅是外灘的10-15%。但即便是10%都不到,也近3萬兩銀子一畝地。那麼,開埠之初外灘的地價是多少?虹口、楊浦濱江地區地價是多少呢?
在查閱《上海道契》的過程中(註:道契不同於民間的地契,上面加蓋瞭上海道臺的官印),我發現瞭一批早期美租界的道契,上面記錄瞭當時美國商人和傳教士獲得瞭虹口、楊浦濱江地區上海鄉民土地的價格、畝數,以及他們的身份背景。我一共研究瞭300餘份道契,發現瞭一些十分有趣的信息。
英冊1號租地道契。本文圖片均來自錢宗灝講座
從英冊1號租地道契可以看出,上海開埠後第一位動手圈地的人是英國商人顛地 蘭士祿,他於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向上海鄉民奚尚德“永租”瞭十三畝八分九厘四毫(註:約9263平方米)的一塊土地,位置在今九江路外灘,每畝單價是九十九千八百八十文制錢(註:道光二十年,一兩銀子可以換制錢一千六、七百文。由於晚清幣制非常復雜,換算非常復雜,因此本文使用瞭不同的貨幣單位,包括:銀子、銀元、鷹洋、銀洋等)。經計算可以得出,1844年時,上海九江路外灘的地價為4.36兩銀子每畝。
美冊1號租地道契。
僅僅10年後,蘇州河對岸的土地也已經漲瞭50餘倍,然而這還不是最貴的。從美冊1號租地道契可得知,經計算,每畝地的價格約是240塊銀元,漲瞭51倍。這是迄今所見最小的一宗租地案例。土地出讓方是中國農民閻大觀,土地受讓方是美國商人廣源行,土地面積為五厘,合算33.33m ,剛夠蓋一間房,小本經營,瞅準的就是其地段。這個道契簽發於1854年,當時這塊地轉讓價格為12塊銀元。這塊地位於現在的浦江飯店身下,也就是原來的禮查飯店。後來廣源行老板一轉手,把這塊地賣給瞭英國人,賺瞭很多。
這其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,跟外灘一帶不同,英國商人拿到土地基本不會動它,聽憑這塊土地價格靜悄悄地上漲。而美國商人通常拿到土地幾個月、一年多就轉手,土地價格一上漲或者找到其他的投資機會,就把手中的土地賣掉。比如旗昌洋行,原來它擁有長江航運的特許經營權,在整個長江流域的很多內河碼頭,1872年時把名下所有的產業賣給瞭李鴻章的輪船招商局,轉而投資美國的太平洋鐵路。這種變化很快的投資帶來的後果是,使每個接手的人都獲得瞭不菲的報酬,並把地價炒瞭起來。 19號道契。
以清咸豐朝,1851至1861年11年間,上海道簽批出的73份道契為例,其中單價最高的是94號道契,每畝地要價鷹洋5057元 ,而每畝單價最低的19號道契僅銀洋12元,兩者相差竟達287倍之巨。
上海開埠早期的風景畫,近處是虹口美租界地區,遠處是外灘英租界,最高的建築為聖三一教堂。
為什麼早期美租界地價奇高奇低?首先,外商相信對土地的商業開發可以獲得高額報酬。另外,個別鄉民漫天要價,也賣出瞭土地。因此,單個數據的比較不具備統計學上的意義,取平均值才能說明問題。我研究瞭73份道契,記錄瞭11年間共有46位外國人“永遠租賃”瞭上海美租界范圍內的554.193畝土地,交易碼洋115731.95元,平均每畝地的價格是208.83銀元。考慮到1856年外白渡橋已經修通,這裡大致稍低於當時外灘的地價水平,不便宜,但是合理。
初看清咸豐朝(1851-1861)11年內美租界土地的轉手量並不算多,但需指出的是咸豐年間上海道臺共簽批出瞭108份道契,而現在可以查到的僅73份,另外已經亡佚的35份道契中記錄的數據無法獲得。如果同樣以平均值計算,可得知一共交易土地約800多畝。這個數量已經非常接近上海英租界建立時的占地面積830畝,即今北京東路、中山東一路、延安東路及河南中路圍合區域內的土地數量。由此可見今虹口、楊浦濱江地區在近代開發建設的起步規模不能算小,隻是同外灘相比,城市化建設的起步晚瞭大約10年。
此外,從這批道契還能得知,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給中國社會造成瞭巨大破壞,但給上海帶來瞭第一次大發展的機遇。據統計,咸豐四年(1854年)僅發生瞭8宗租地案例,同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事,到瞭次年(咸豐五年)上海美租界發生的租地案一下子就躥升到瞭48宗,這種爆發式的增長相信和太平天國、小刀會動亂不無關系,大量逃避戰亂的民眾湧入瞭實行武裝中立的租界,一舉打破瞭清政府原先實行的“華洋分居”政策。避亂的民眾中有貧有富,他們帶來瞭資金和廉價勞動力,於是上海就這樣超常規地發展起來瞭,這是上海第一次大發展的機遇。
雖然對於歷史永遠會有不同的解釋,具有歷史意義的是,上海美租界的建立啟動瞭虹口、楊浦濱江地區城市化的按鈕。從這批道契中獲取的數據來看,原來這裡的554餘畝土地分屬於158位上海鄉民和2個氏族集體,人均占地3.5畝。土地分散經營,呈典型的蘇南小農經濟特征,而到瞭1861年,同樣的土地集中到瞭46位外國人手裡,人均占地提高到約12畝,且土地使用性質也改變瞭,從單純生產資料變成瞭資本要素。而這些現象均有利於上海城市化的開展。
1862年的虹口濱江:圖中的紅色是外商的房子,黃色是外商造的聯排式裡弄住宅,灰色的是倉庫。
楊樹浦機器織佈局。
楊樹浦機器織佈局是中國第一傢機器棉紡織工廠,1878年由李鴻章主持籌建,在經歷瞭虧損與大火災之後,於1893年重建,並擴大瞭規模,改名“華盛”,它的建立比英國日本所建立的紗廠都要早。上海機器織佈局在中國棉紡織史上,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
從1895-1896年道契的統計數據中發現,當年外商拿地的平均價格不僅沒有上漲,反而不可思議地下跌瞭數倍之巨,每畝土地的平均價格下跌到僅為76.54銀元。為什麼在上海開埠40多年以後,這裡的土地價格不漲反跌呢?
其實,原先的土地價格中包含瞭大量短期累積起來的泡沫,等到這種投機的投資沖動慢慢平息後,地價也就不再瘋漲瞭。另一方面,太平天國動亂平息後,江南地區有一個經濟恢復過程,上海對資本的虹吸作用不甚明顯,這也是土地價格持續走低的重要原因。
1895年是個重要的節點,那一年簽訂的中日《馬關條約》正式規定瞭外國資本可以在中國設廠。馬關條約加速瞭上海由商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的速度,恰逢土地市場由於價格泡沫已被擠兌幹凈而處在較低的水平。於是少數站在經濟轉型起跑線上的人便占得瞭先機。1895-1896年拿地的總量多瞭,一年的拿地量就超過1851-1861年的總和,達到946.4291畝,但來拿地的人卻變少瞭。這一多一少恰好說明能看清經濟發展趨勢的永遠是少數人。而較低的地價水平為滬東工業區的崛起提供瞭有利的條件。
怡和系紡織是20世紀西方工業文明留在上海的重要遺產。
因此,通過對300餘張道契的研究,我得到瞭以下幾個結論:
1)今天的虹口、楊浦濱江地區在近代開發建設的起步規模不能算小,隻是同外灘相比,城市化建設的起步晚瞭大約10年。
2)傳教士和中小商人充當瞭城市化的弄潮兒,而不是大資本。
3)城市化伴隨著土地的集中,而炒賣土地的現象與城市化同步進行,比如禮查飯店的老板適時介入賺得盆滿缽滿。
4)美租界草創時期的土地價格遠高於工業化開始初期的土地價格,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。
5)民族資本介入楊浦濱江比通常預想的要早,因為通常史學界都認為,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上海的民族資本才發展起來。其實楊浦濱江的地區民族資本早已經介入,包括李鴻章創辦的機器織佈局。
(本文根據7月18日上海社會科學院舉辦的“跨學科背景下的城市人文遺產研究與保護”國際學術研討會上,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錢宗灝的發言《上海美租界早期土地集中狀況及價格變化——楊浦濱江工業區的歷史》整理而成,經作者審定。實習生葉詩琪對本文整理做出瞭貢獻。)



台中二手廚具收購

中古餐飲設備收購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一川抽水肥清理行|台中抽水肥|台中市抽水肥|台中抽水肥推薦|台中抽水肥價格|台中水肥清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yi994u7w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